今天,从钢桥到铁路道岔,再到大型桥梁施工装备、隧道掘进机,中铁工业通过技术创新走到行业的前列。
2013年,中铁装备研制的世界最大矩形盾构成功应用于郑州中州大道下穿隧道;
2014年,矩形盾构成功应用于新加坡地铁项目,成为国产异形掘进机走向海外的首个成功案例。
2015年,中铁装备研制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岩掘进机应用于吉林引松供水工程,推动我国在硬岩掘进机领域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2016年,世界最小直径(3.5米)硬岩掘进机研制成功,应用于黎巴嫩贝鲁特供水项目。
2017年,国内最大直径(9。03米)硬岩掘进机“彩云号”在亚洲最长铁路山岭隧道——高黎贡山隧道投用。
2018年,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国内最大直径(15。8米)泥水平衡盾构机“春风号”成功下线,计划应用于深圳市春风隧道工程。并打破了国外品牌长期以来在超大直径盾构机领域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这样的装备制造实力,让中国建设“梦之队”,无惧任何极端工况。
“过去干工程,有什么装备设计什么样的方案。如今,是有什么样设计方案,我们就有能力制造相关专业的设备。”易铁军自豪地说。
在他看来,核心技术是创造中国品质、中国速度的实力和底气。
“下一步,中铁工业将紧紧围绕隧道掘进装备、道岔、钢梁钢结构这三张‘王牌’,实施‘精准创新’,优先解决企业产品的‘卡脖子’问题。”易铁军表示,着眼未来,中铁工业实施“一中心三示范”项目,建设智慧云中心,分别在掘进机、钢桥梁、道岔领域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提升信息化水平,深入推动“制造强国”“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
改革是制胜法宝。中国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表明,国企战略性改革重组是提升经济效率有效的途径。
中国的装备制造企业在参与市场的竞争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过度竞争。易铁军对此深有体会,“过去,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中国中铁”)旗下的中铁山桥、中铁宝桥、中铁科工三家工业企业都从事钢桥梁制造。有时这三家为了在竞标中赢得订单,经常出现低水平重复竞争的现象,既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也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影响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客观问题。中国中铁决定对中铁二局实施重大资产重组,中铁二局置出资产与中国中铁持有的中铁山桥、中铁宝桥、中铁科工及中铁装备四家公司100%的股权进行置换,业务覆盖为盾构机、道岔、桥梁钢结构等高端装备等制造业务。
2017年,“中铁二局”正式更名为“中铁工业”,重组上市获得成功,成为中国A股市场上惟一主营轨道交通及地下掘进高端装备的工业企业。重组后的中铁工业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更从容地应对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
“市场表现最能说明一切”。易铁军告诉记者,重组上市后的中铁工业每年产生的利润相比过去四家企业利润的总和翻了一番。2018年新签合同额比上市前的2016年增长52。3%,归母净利润增长49%。
下好改革重组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关键。中铁工业认真分析自身优劣与外部市场需求,提出了“现有产业依靠改革焕发生机、新兴产业依靠创新挑起大梁”的固本开新的发展理念。
在此背景下,中铁工业居安思危,主动跳出靠“两根钢轨”吃饭的固有思路,加快对新型轨道交通、环境保护和工程服务等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使其尽快成为企业新的盈利增长点。